中新社香港12月6日電(記者 趙建華)中國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6日在香港表示,當前國際貿易體系“碎片化”是不爭事實。但在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今天,繼續走“零和游戲”的道路,只會出現各方皆輸的惡果。特別是在制定新的全球經濟規則時,如果試圖把中國“邊緣化”,想通過排擠中國來維持既得利益,一是不可能成功,二是會進一步撕裂多邊主義與現有國際經濟體系。
  當天,何亞非應邀出席在港舉行的“亞洲—全球對話2013”時,作了上述表示。與之同台發表觀點的還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拉米等。
  何亞非說,歷史的經驗教訓昭示,在任何國際領域想孤立一個大國是危險的做法,不僅難以成功,還可能引發衝突。美國和西方國家惟有和衷共濟,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相向而行,才能取得雙贏、共贏的有利局面。
  何亞非表示,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從中獲益匪淺。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給世界猛擊一掌,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債務漩渦難以自拔。世界經濟遭受重創,複蘇緩慢。唯有新興經濟體迅速恢復元氣,繼續為全球經濟提供前進的動力。在這一大背景下,經濟全球化賴以生存和拓展的多邊主義遭到不少發達國家的質疑甚至被拋棄,正面臨“巴爾幹化”或者“碎片化”的危險。
  區域貿易安排卷入地緣政治令情況變複雜
  何亞非說,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力發生轉移,區域經濟一體化受到推崇,快速發展,各種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大批涌現。截至2013年7月,在世界貿易組織登記的區域貿易安排249個,約70%是近10年出現的。
  何亞非認為,區域貿易安排是全球貿易安排的補充,是好事。但一旦卷入地緣政治情況就複雜了。一些發達國家出於一己私利,藉此重新制定全球經濟規則,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目前有三大國際談判正在緊鑼密鼓的展開,這三大談判的結果將“重新劃定‘後西方時代’世界的輪廓,也將決定現有國際貿易體系是繼續“開放的全球性安排”,還是“相互競爭的集團”關係。
  這三大談判是:美國牽頭的跨太平洋經濟戰略伙伴關係(TPP)、美國與歐洲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係(TTIP)、美、歐牽頭與20多個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服務貿易協定。
  何亞非說,三大談判都把中國排擠在外。中國2012年進出口總額3.867萬億美元,名列全球第二,占全球比重為11.2%。同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878億美元,居世界第三,近10年對外直接累計超5000億美元,年均增長40%。中國GDP已超日本居全球第二,占總額逾10%。中國還是124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而美國只有76國。
  何亞非表示,任何區域或跨區域貿易安排,如果排擠中國,在經濟上就會大打折扣。這表明三大談判的發起者帶有政治歧見,意在重新制定規則,排擠、擠壓中國。他們錯誤的認為,中國是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的“搭便車者”,收穫了太多的“紅利”,現在要改改游戲規則了!
  西方對全球性貿易安排、戰後多邊經濟體系漸失信心
  何亞非認為,西方國家基於他們與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力量對比開始發生逆轉的判斷,開始放棄全球性貿易安排,轉而推動以美歐為中心的區域貿易安排,而且內容從降低關稅深入到一國的內部政策,涉及勞工標準、國有企業、環境保護等。多哈回合談判如果成功將給全球經濟帶來1萬億美元的利益,但卻因在農業、發展等問題達不成一致裹足不前,已成為“昏迷的病人”。
  在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時,何亞非表示,美國和西方國家對全球性貿易安排和戰後多邊經濟體系逐漸失去信心。國際金融危機後,發展中國家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金磚國家占全球經濟總量超20%。2008—2012年,發展中國家進口總額年均增長10.9%,明顯高於發達國家的3.3%,占全球比重由39%升至45%。
  何亞非說,現在國際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美國對中國的地緣經濟戰略在發生變化,從“接觸加防範”轉向更多的“防範”和“兩面下註”。有專家將美國新的經濟戰略稱之為“中間多邊主義”(mid-multilateralism),即在不完全放棄多邊主義的同時,推動建立小多邊貿易安排。這種做法過去主要表現在軍事和安全領域的結盟關係,而今也出現在經濟領域了。但西方內部對此並不完全一致,歐洲國家則比美國謹慎,不願過多的把經濟合作與政治掛鉤。
  何亞非強調,國際社會密切關註中國的發展。中國是開放的全球經濟體系的堅定支持者。相信在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目標的指引下,中國發展的前景將更加美好,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也會水漲船高,越來越大。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自己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耐心,逐步推動國際經濟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邁進。(完)  (原標題:何亞非:制定全球經濟新規則試圖邊緣化中國難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p16fpnoq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